今天看了兩篇〈愛到極致是放手〉
的短文
一篇主題是「以最大的善意回應別人的求愛」
另一篇則是「為你愛的人留一個空間」
摘錄幾段
有幫助的話:
「人的每個行為後面的動機其實都在求愛
哭泣也好,憤怒也好,謾罵也好
都是在呼求愛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獨特的
被愛的
重要的
(放下這些需要
我們就開悟了)
聰明的人求愛的方式比較高明
他們懂得如何去稱讚別人或自己
很努力地為別人付出
讓別人無可挑剔
心甘情願地給出他們想要的東西
這就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而有些人求愛的方式很笨拙
他們以為
目己得不到愛
所以讓對方痛苦就會有愛的感覺
誰知道
對方痛苦之下
我們自己會變得更加痛苦
沒有例外
他們以為讓對方受苦
他們就會快樂
因為讓別人受害以後
他們可能會有短暫的報復快感
他們覺得這樣總比自己一個人難受要來得好
…
可能這些人小時候習慣用這種方式去索取愛
去試圖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這種方式是愚蠢的
兩敗俱傷的
…
明白了這點,當別人以不正當或是不明智的手段求愛(求面子)的時候
我們就知道了:
其實那張凶狠、愚昧、可惡的面孔後面
只是藏著一個受了傷的孩子在乞討更多的愛而已
他需要的只不過是一份理解、尊重(即使一開始是他自己的錯)
如果我們自己的內在夠廣、夠慈悲,何不嘗試著給他一點愛?
如果能夠先放下自己情緒上的需要
用最大的善意和愛去回應別人不當的求愛行為
對方的行為一定會改變」~張德芬
同樣一段話
若是回頭用在不同的對象上
有的對象可以因著這樣理解
很順暢地給予他充足的理解
馬上有充足的意願
跳脫以怨報怨的直觀反應模式
轉以用理解與愛的態度
給予關懷和愛
有的對象
卻做不到
很有對比性的
所以或許是自己的內在廣度修練上
還有努力空間
很久之前
在Amar老師的工作坊上
老師帶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淚流滿面的小活動
那時確實就有了一個很深刻的領悟
每個人都需要愛
都伸出他的手在求取愛
然後通常在人生第一段關係中
(通常是和母親)
求取愛的歷程中獲得滿足
或挫折
然後衍生出很多奇怪而讓日後事情無解的對應策略
最好的解是什麼
把自己再墊高一個磚頭的高度
在新的視角上
看到這件事
啊~ 原來
我自己需要的是愛呀
我需要的是
希望自己是獨特的
希望自己是被愛的
希望自己是重要的
原來
對方也是
就和我自己一樣
所以重要的是
讓自己的內在夠廣夠慈悲
這就讓我聯想到一行禪師的
〈怎麼愛〉一書
裡面有滋養愛的方式與增長真愛的練習
「如果不知道怎麼滋養和餵養自己的愛
愛就會枯萎」~ 一行禪師
四種滋養食物:
段食─飲食適量,只吃所需的食物、攝取幫助身體強壯又健康的食物,就是在向身體與大地展現愛與敬意
觸食─眼、耳、鼻、舌、身、意所攝取的對象,不管攝取了什麼,都會影響身與心,如果攝取有毒的雜誌文章、電影、電動遊戲,這些東西就會餵養我們的貪婪、憤怒和恐懼。如果每天撥出時置身平和的環境中,在大自然中行走,甚至只是看一朵花或欣賞天空,那股美的力量就會滲透我,餵養我們的愛和喜悅
思食─你的渴望、希望和願心,是維持你活著的能量,你想「成為」大人物,你想好好「發揮」人生。如果你被慈悲和愛驅動,你的思想意志就會給予你能量,往適當的方向成長,變得更加慈悲。不過,要是你渴望是不惜一切代價地占有或贏取,這種意志就是有毒的,不會幫助你的愛成長。你可以練習培養堅強、正面的意志,甚至可以把決心化作文字,比如:「我誓願讓自己更善解人意,更慈悲為懷,成為和平與愛的化身來幫助社會與世界」這種意念的基礎是由衷的願心。
識食─集體意識和個人意識,我們吸收和反映周圍的一切。
原來堅強、正面的意志
是需要練習的
把決心化為文字
是有幫助的
我來試作一下
「我誓願讓自己
更能提供由衷的理解與尊重,
更能提供愛的內在空間
成為愛的管道,
來幫助有緣人、社會與世界」
透過自我意識選擇與實踐
段食、觸食、思食、識食
來餵養與滋養自己的愛
不讓愛無形中枯萎
「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被形容為沒有極限的心理狀態
因為四者不斷增長、無法度量
你愈是練習,就愈是看到自己的愛無限增長
你愈是練習悲,悲心就愈大
你愈是練習喜,就會感受到愈多喜悅而能與人分享
你愈是善解人意,愛就愈強大;
你的愛愈強大
瞭解就會愈深刻。
兩者是一體兩面
愛的心與瞭解的心是同樣的。」
薄薄小小的一本書中還有很多很棒的觀念迷思導正
我已經讀了五六回了
卻總還是容易在日常生活情緒洪流中
忘了這樣的清明意識
很值得常時串習
祝福大家
總是沐浴在光與愛之中
安璐
106/1/23
參考連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