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完家中就讀國中的姐姐
彎到學校旁的早餐店喝杯豆漿時
看到自由時報全版報導勞動參與率的新聞
文憑掛帥 台青勞參率低
文中有個小標
「不想當異類,通通考大學」
這一小標
震憾到我
竟然是為了不想成為異類
而花了數年的心思與投入
做著
自己也許不是那麼喜歡與喜愛的事
就是過日子
這真的有震憾到我
因為對我來說
我從小就是
角落生物
安安靜靜的
低調的「異類」
所以
我不太會需要
因為「不想成為異類」而去做些什麼事
更別說下多年的時間與投入
所以這樣的驅動力
對我是很陌生的
但是
這幾年就服中心職涯諮詢
或教練會談的許多來談者
確實很多比例是這樣
最近常進一些不同的企業提供輔導與近一點距離的觀察
有許多企業內的同仁確實是如此
朋友中的某些面向
其實也有如此的
例如
因為LINE群會顯示退出人名字
而勉強自己留在該群中
這讓我聯想到
上個月看過的一篇在國家地理特刊中人格特質大破解
「是什麼在驅策你?」
先說一下重點
沒有哪個比較好
只是不同
要理解自己與別人
選用適合的問題解決對策
摘錄部份如下
「雖然我們不見得總是能夠認清自己的驅力
但是那是隱藏在我們日常行為背後的強大力量
了解你的驅力
心理學家相信
驅力可以分成好幾組
像是成就、權力和親密感
我們也可以區別自發性動機(我們真正想要的)
以及外在或受控動機(為取悅他人、或減輕我們的羞愧
或罪惡感而努力的目標)」
其中有一頁
對我幫助最大
主題是
進取導向與預防導向
很不好唸
但是概念很好運用
摘錄重點如下:
「心理學家已經發現
大眾會擁有兩種導向的其中一種
進取導向或預防導向
進取導向的目的在於獲得積極獎勵
著重於成果、成長和成就
進取導向的人
可能會為了想去比馬拉松
而開始跑步
而預防導向則是想避開負面結果
重點在於安全與防禦
他們可能會為了避免生病
而開始跑步
成功和失敗會在不同類型的人身上
引發不同的情緒
成功會讓進取型的人開心
而失敗則會讓他們難過
預防型的人在成功時很冷靜
失敗時則會焦慮
文化影響
文化會影響個人可能採取的觀點
比較講求集體主義文化的東亞人
多半是預防導向
他們希望避免失敗
避免讓家人朋友失望
比較講求個人主義的西方人
則傾向於注重進取
他們較可能追求成功與自我提升
在尋找新的人際關係時
進取導向的人
會尋找相配的對象
而預防導向的人
則會嘗試避開不相配的對象
兩種導向
都可能帶來成功
也可能導致失敗
沒有哪個比較好
比方說
有強烈預防傾向的人
比較不可能忽略自己的責任
了解自己的動機
能協助你挑選最適合的問題解決策略
也能讓你更投入」
這樣的揭示
對我幫助很大
可以讓我跳脫
很自然與理所當然的推己及人推想
(我是這樣想這樣做的,別人應該也如此)
例如
我們家中五人
姐姐和我,在較多的事情上偏向進取導向
爸爸、小鹿與小獅
就在較多的事情上偏向預防導向
尤其是小鹿
最是明顯
所以
相對而言
她的集體主義意識就很強烈
也相較我們其他人
都負責任許多
姐姐
就顯得任性與我行我素了
形成一個光譜
若最極端的左邊是預防導向
最極端的右邊是進取導向
那最左邊會是小鹿
最右邊會是姐姐
如下
小鹿 爸爸 小獅 我 姐姐
這樣一來
平時在溝通任務時
的狀態
就越來越可以理解了
如果拿誘因給小鹿
是半點都不具吸引力
但如果跟她說
如果妳沒把某事完成
會成為異類
那她的動力就SUPER強
強到讓妳嚇到的
很妙
相反的
若用相同的說帖跟姐姐傳達
就完全無效
對於責任有無完成
她的無感度很高XD
但對於積極獎勵,熱忱度就很高
即使千中取一
只要是想要的
她也會積極爭取
驅力很強,這也很妙
最後
祝福大家
越來越理解接納自己
活出衷心想要的人生
安璐
105/11/29
參考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