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了一個狀況
讓本來早已決定好的事情
有了新的變化
一位講師好朋友
入選了全國好講師選拔賽的
前八強
所以本來沒打算去的活動
就開始有想要去了
本來不考慮去的原因有三
一是週六日本來就是家庭日
二是個人生職涯重心不在講師,在教練
三是不確定這樣商業性的活動自己會喜歡
現在會動搖想去的原因
一是非常想在現場加油支持好友的重要時刻
一是好奇另一位也入選的認識講師
會做怎樣的自我突破
兩邊猶疑許久
後來問了三位朋友
邀請他們給我意見
很有幫助
另外
還翻看了
之前看過的書
重新看過讀過的
幾個思考準則
很是開心
問題一下子就清楚多了
第一個思考基準是
三種真實
「人生一定會遭遇問題與危機,
而面臨狀況時如何因應,
也會大大影響往後的人生。
像你這樣慌張失措的,恐怕只會讓事情更加惡化。
朋友
去的原因
為交流夥伴
不去的原因
為對自己的承諾
及家人孩子們
哇
這樣一下就很清楚了
其實
我的好友
也不一定要我勉強到場
孩子們
也是同意我去
也想成就我的心願想法
好受大家與宇宙的美好眷顧哦
真喜悅與幸福
第二個思考基準是
這一天隨手在看的經濟學基礎書
世界第一簡單經濟學
它提到
「經濟學真正的重點
是在研究如何從許多選項中
挑出一個最好的」
即使都靠直覺在過生活
其實也在進行一連串的選擇
經濟學中有三個重要假設
- 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清楚比較所有壞處(成本)與好處(效用與利益)並加以選擇
- 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結果或偏好為何
- 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清楚知道該怎麼做
人們各自擁有不同的偏好,各自對不同事物有不同的滿足感,這種滿足程度在經濟學裡就稱為效用
經濟學認為
所有人都會依據自己的偏好進行理性選擇
選擇時該考慮的成本─機會成本
選擇時不該考慮的成本─沈沒成本
機會成本
當我們在進行某件事時
被放棄的另外一件事所帶來的效益
沈沒成本
已付出去
不可能拿回來的成本
作者說:「效益與費用的重要性
在於可用來比較『從現在起會發生什麼變化』」
第三個思考基準是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
這本書超讚的
有太多值得參考之處
簡記一小部份
P250
畫像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人生目的為何)
投入 (發心投入,每天都想到這樣的優先順序,在做事時有所取捨,用行動驗證自己所熱切想望的)
量尺 (拿來衡量自己人生真正重要的量尺)
作者花了很長的時間(求學後的十五年)才找到自己的量尺
也用了很多禱告反思的時間對人生目的的認知
是他所獲得最有價值最實用的知識
他也認為人生目的圖像是非常重大的事
不可能聽天由命
必須思索
選擇和因應
第四個思考基準是
職業錨理論
來自麥肯錫、史丹佛都在用的思考筆記:活用16圖表,工作效率提升3倍!
For Me 關於自己本身
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自己該如何成長?
For You 關於周遭
在視線可及的範圍
你希望與自己有關的人們(公司、部門、朋友、家人等)
維持什麼樣的關係?
與你有關的人們對你有何期待?
For Them 關於他人(某人、這個世界、下一代)
對於自己無法直接看見的世界
希望它是什麼模樣呢?
希望某人變成什麼樣子呢?
在這個世界裡
你在追求什麼?
希望下一代變成什麼樣子?
下一代的要求又是什麼?
去思考和自己沒有切身相關的世界
以及自己希望它變成什麼模樣
MUST 必需做的事
CAN 能做的事
WHAT 想做的事
從三領域中
考慮自己今後的規劃
可互相交疊
這是美國心理學家艾德佳.薛恩所提出的職業錨理論
第五個思考基準是
第三決策理論
來自決技-40種有效決策利器
P63
創造決策空間
作者說一段
個人很是認同的話
「一個解決之道徎一個選項
根本不足以作為決策基礎
兩個選項經常造成進退兩難
要有三個選項才算真正有決策自由」
- 可以定義問題「我如何擴展或善加利用我的決策空間?」
- 還有哪些選項?
- 可以創造哪些額外的決策條件 ?(如果…的話,就接受這個選擇,如果…的話,我就接受這個任務…)
- 「我真正要的是什麼?」
最後
有個啟發
以前有許多生活中的選擇
都在
順其自然
聽天由命中
很多是依靠直覺或本能
也是目前遇到的
許多來談者的狀態
持續在生活中反思沈澱
檢視自己
漸漸地
會越來越清楚
自己
思考準則
自我認識與探索是
很愉快美好的歷程
也漸漸會跑出想要的
「決斷力」出來
現在的我
已接納自己的
「不易決斷」
(好聽是隨和,難聽是耳根子軟與猶豫不決,哈)
且與之和平共處
並在其中
慢慢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模式、節奏
(例如:無法在第一時間明確決定、
會想要多聽兩到三人意見、
想法與取決點常和他人不同等等)
喜歡這樣的轉變
祝福大家
活出心中所想
安璐
105/3/8
參考連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