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語言教學專業的立場,
長期以來我發現臺灣這一類文章,
潛在著一個迷思:過度的自卑與自信。
我想說的是,其實站在語言專業的角度來看,
在非母語的環境工作,所需要的語言條件,
其實並不是一個「感覺的問題」,
不是自己覺得還不夠或者自己覺得很不錯就可以自己憑空認定的。
語言能力的認定,其實是一個「事實的撰寫」,
一個「自我學習經歷的事實陳述」。
⋯⋯
也就是說,一開始要在國外申請履歷的時候
(特別是歐洲這種多語言地區),
要把自己所有學習外語的種類,過程,
好的與壞的,通通說,老實說。
比如,一個台灣二十五歲的年輕人,
可能的語言經歷是這樣的:
母語流利程度:台語(口語流利但不善書寫),
普通話(聽說讀寫流利)。
第一外語:英語 (從國中學起,閱讀能力中高級,口語方面,生活基本溝通沒問題)
第二外語:日語 (口語初級,閱讀方面能看懂菜單和簡單日語廣告或產品說明)
以上,注意到沒?我寫的是一個人學習語言的自傳,
裡面並不一定會有檢定甚至任何成績的證明,
也不一定樣樣能力完美頂尖,
但,這就是一個讓你未來雇主,
一個認識你多語能力的機會。
語言的學習,從來不是徒勞無功的,
它一定走過必留痕跡,而且是美好的足跡。
那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寫呢?
我一直覺得,在語言學習上,
台灣人很容易預設一個偏離事實的立場,
不是覺得自己太差,就是覺得自己太強。
但明明語言,
不是一個自我感覺的問題,
而是人與人之間,
生活溝通始終存在的通路,
一個心與心的地圖。
你只有真誠地面對它的來處與座標,
才能知道下一條路,該怎麼走。
肯定自己所有的,繼續自己未有的。
補記:
第一次看到歐洲人寫的履歷時,非常震撼。
覺得這一些老歐怎麼這麼老實(承認自己德語閱讀流利但口語爆爛),
又這麼敢寫(明明沒上過義大利文課,就不要臉地說自己會用義大利語買東西)。
後來在語言教學研究所,
發現一個人的語言過程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多元而複雜的心靈自傳,
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 (biographie langagière)。
而那個「自己的故事」,雖然不見得完美,
但也因為平凡、真實而顯得更有力量。
重視形式的升學主義、淘汰篩選的菁英制度,
容易讓人流於相信表面的東西,
比如學歷,比如文憑,
比如成功者的分享與模仿,
而往往忽略了真實存在、
發生過的自我經驗與成長經歷。」
這是在黃世宜老師FB頁面上看到的文章
經她同意轉載
她文中所提的文章
是指天下雜誌的一篇文章〈在美國工作:英文到底要有多好〉
很喜歡她文中所提概念
相當精闢
也是自己平常在擔任職涯發展教練
進行職涯晤談時
協助沒有自信的來談者
在重新建構自我生涯地圖時
著力的方向與方式
很有共鳴
特別轉載於此
「語言,
不是一個自我感覺的問題,
而是人與人之間,
生活溝通始終存在的通路,
一個心與心的地圖。
你只有真誠地面對它的來處與座標,
才能知道下一條路,該怎麼走。
肯定自己所有的,繼續自己未有的。」 ~黃世宜
「一個人的語言過程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多元而複雜的心靈自傳,
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 (biographie langagière)。
而那個『自己的故事』,雖然不見得完美,
但也因為平凡、真實而顯得更有力量。」 ~黃世宜
也很像是我在為職涯晤談來談者
做能力盤點與未來職能發展計劃的
能力強項卡排卡時
的中心信念
很謝謝世宜老師
幫我清楚地說明出來
很是喜悅與振奮
學歷證照不會是最重要的
讓我們一起剝開表相
重新看到
本來存有在自己身上的
自我經驗與成長經歷的
美好價值
祝福大家
享有重新看到
自己的美好
安璐
105/1/
參考連結
(特別是歐洲這種多語言地區),
要把自己所有學習外語的種類,過程,
好的與壞的,通通說,老實說。
比如,一個台灣二十五歲的年輕人,
可能的語言經歷是這樣的:
母語流利程度:台語(口語流利但不善書寫),
普通話(聽說讀寫流利)。
第一外語:英語 (從國中學起,閱讀能力中高級,口語方面,生活基本溝通沒問題)
第二外語:日語 (口語初級,閱讀方面能看懂菜單和簡單日語廣告或產品說明)
以上,注意到沒?我寫的是一個人學習語言的自傳,
裡面並不一定會有檢定甚至任何成績的證明,
也不一定樣樣能力完美頂尖,
但,這就是一個讓你未來雇主,
一個認識你多語能力的機會。
語言的學習,從來不是徒勞無功的,
它一定走過必留痕跡,而且是美好的足跡。
那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寫呢?
我一直覺得,在語言學習上,
台灣人很容易預設一個偏離事實的立場,
不是覺得自己太差,就是覺得自己太強。
但明明語言,
不是一個自我感覺的問題,
而是人與人之間,
生活溝通始終存在的通路,
一個心與心的地圖。
你只有真誠地面對它的來處與座標,
才能知道下一條路,該怎麼走。
肯定自己所有的,繼續自己未有的。
補記:
第一次看到歐洲人寫的履歷時,非常震撼。
覺得這一些老歐怎麼這麼老實(承認自己德語閱讀流利但口語爆爛),
又這麼敢寫(明明沒上過義大利文課,就不要臉地說自己會用義大利語買東西)。
後來在語言教學研究所,
發現一個人的語言過程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多元而複雜的心靈自傳,
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 (biographie langagière)。
而那個「自己的故事」,雖然不見得完美,
但也因為平凡、真實而顯得更有力量。
重視形式的升學主義、淘汰篩選的菁英制度,
容易讓人流於相信表面的東西,
比如學歷,比如文憑,
比如成功者的分享與模仿,
而往往忽略了真實存在、
發生過的自我經驗與成長經歷。」
這是在黃世宜老師FB頁面上看到的文章
經她同意轉載
她文中所提的文章
是指天下雜誌的一篇文章〈在美國工作:英文到底要有多好〉
很喜歡她文中所提概念
相當精闢
也是自己平常在擔任職涯發展教練
進行職涯晤談時
協助沒有自信的來談者
在重新建構自我生涯地圖時
著力的方向與方式
很有共鳴
特別轉載於此
「語言,
不是一個自我感覺的問題,
而是人與人之間,
生活溝通始終存在的通路,
一個心與心的地圖。
你只有真誠地面對它的來處與座標,
才能知道下一條路,該怎麼走。
肯定自己所有的,繼續自己未有的。」 ~黃世宜
「一個人的語言過程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多元而複雜的心靈自傳,
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 (biographie langagière)。
而那個『自己的故事』,雖然不見得完美,
但也因為平凡、真實而顯得更有力量。」 ~黃世宜
也很像是我在為職涯晤談來談者
做能力盤點與未來職能發展計劃的
能力強項卡排卡時
的中心信念
很謝謝世宜老師
幫我清楚地說明出來
很是喜悅與振奮
學歷證照不會是最重要的
讓我們一起剝開表相
重新看到
本來存有在自己身上的
自我經驗與成長經歷的
美好價值
祝福大家
享有重新看到
自己的美好
安璐
105/1/
參考連結